医生提醒:肛门若常有4种不适,需警惕癌症靠近
1. 便血:颜色与形态暗藏玄机
肛门癌引起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,可能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黏液、脓液混合,呈现果酱状。这与痔疮的鲜红色滴血不同,后者多因排便时静脉破裂导致,血迹与粪便分离。若便血持续数周,且伴随贫血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需高度警惕。例如,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长期便血未重视,最终确诊肛门癌时已出现淋巴结转移。
关键区别:
肛门癌:血迹暗红或鲜红,与黏液/脓液混合,持续数周。 痔疮:鲜红色滴血,与粪便分离,短暂出现。2. 排便习惯改变:肠道的“求救信号”
突然出现的便秘、腹泻交替,或大便变细、变形(如铅笔状),可能是肿瘤压迫肠道所致。例如,直肠癌患者常因肿瘤占据肠腔空间,导致排便困难与腹泻交替,且伴随肛门坠胀感。若此类症状持续2周以上,需通过结肠镜排除癌变可能。
展开剩余60%典型表现:
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频繁或困难。 大便形状变细、有凹槽,或表面带血。3. 肛门疼痛与异物感:从轻微到剧烈的进展
早期肛门癌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瘙痒或隐痛,易被误认为痔疮或肛裂。但随着肿瘤增大,疼痛会逐渐加重,尤其在排便、坐下或受到外力挤压时。若触摸到肛门周围有硬块、溃疡,或长期不愈合的伤口,需立即就医。例如,一位女性患者因肛门疼痛持续3个月未就诊,最终确诊时肿瘤已侵犯周围组织。
自查方法:
清洁双手后,用食指轻触肛门周围,感受是否有硬块或溃疡。 注意疼痛是否与排便、体位改变相关。4. 肛门潮湿与分泌物:炎症背后的癌变风险
肛门癌可能导致局部渗出增多,出现潮湿感,甚至伴有恶臭味分泌物。这与肛周湿疹或感染不同,后者通常通过药物可缓解,而癌症引起的分泌物会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。长期潮湿环境还会滋生细菌,加重感染风险。
处理建议:
保持肛门清洁干燥,每日用温水清洗后擦干。 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清洁剂,防止皮肤破损。高风险人群:这些特征需警惕
HPV感染者:90%的肛门癌与HPV相关,尤其是HPV-16型。 免疫力低下者:如艾滋病患者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。 有肛肠疾病史者:如肛裂、肛瘘、慢性肛周湿疹等。 不良生活习惯者:长期吸烟、酗酒、高脂肪低纤维饮食。预防与筛查:早发现是关键
定期筛查:建议高危人群每1-2年进行肛门指检、结肠镜检查。 健康生活方式: 饮食:增加膳食纤维摄入(如燕麦、西兰花),减少辛辣、油腻食物。 运动:每日散步30分钟,避免久坐。 卫生: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,避免用力擦拭。 及时就医:出现上述症状时,勿因尴尬拖延,早期肛门癌治愈率可达90%以上。发布于:陕西省亿腾证券-配资公司官网-我要配资-每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