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主流群体,我更关注小群体或者亚群体。
我始终认为,小群体,或许更能反映时代巨变,更能凸显时代压力。
太监和倭寇,这两个群体兴衰起落,就是和时代有紧密关系。
传统史学告诉我们,明朝是亡于李自成和多尔衮,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;
庞大大明王朝,精良大明军队,被满清数万铁骑所碾压。
本文从经济学视角,从另外一个角度,探讨一下,庞大帝国,不是亡于李自成和多尔衮,而是亡于倭寇。
确切而言,是倭寇引发了帝国财政危机,进而扭曲了统治者认知,开启了腐败循环,最后激发了统治集团内斗,最终导致大厦倾覆。
倭寇,从14到15世纪开始出现,到16世纪,嘉靖年间,倭寇已遍布中国江浙,福建,广东诸沿海地区,成为朝廷心腹之患。
展开剩余72%嘉靖皇帝,耗费900万两白银,全部投入剿匪,倭寇被勉强压了下去。
900万两,是什么概念?
当年,明朝财政,一年收入不足600万两。900万两,相当于帝国一年半收入。
大家可想而知,如此巨大军事投入,钱从哪里来?
当时嘉靖皇帝,长期不理朝政,求神拜仙,妄想长生不老,其实,从后人眼光来看,更像是权谋之术,他用“青词治国”,把搞钱责任,完全推给了内阁,内阁当中,推给了严嵩严世藩。
严嵩是贪官,其实更是酷吏。
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了严嵩,其实,也是把罪名推给了阁老。
毕竟,搞钱这个行为,并不是受人欢迎的。
如何搞钱?
方法很简单,只有两个:
一是对外收刮,一是对内紧缩。
对外收刮,得罪的是士绅集团;
对内紧缩,得罪的是整个行政团队,当时明朝,本来实行“低薪养廉”政策,这时更加“雪上加霜”,有些官员,甚至一品大员海瑞,仅靠薪水,连老婆孩子都供养不起。
任何事,都有两面性:
巨大军事投入,挤压了官员生活和民生投入;但却催生了一个畸形的军事权贵阶层!
有督抚请款的折子,长达三五年,得不到批复;可有些带兵的将军,却极度奢靡。
只有战争,才能跟朝廷要出银子;其他场合,户部是能推则推,能省则省。
只有战争,才有银子,可想而知,整个帝国,定是狼烟四起,甚至有些将领,故意养虎为患,永远剿不完的匪,永远打不完的仗。
后续隆庆,万历,甚至天启,崇祯年间,虽然有“张居正改革”的短暂辉煌,但是,庞大战争,诸如“万历三大征”,再后来农民起义,以及辽东满族入侵,逐渐敲响了帝国丧钟。
更重要是,引发了帝国文臣武将邪恶的自私意识。
有战争,才有银子,既得利益者的暴利,导致庞大战争机器无法停止。
比如,洪承畴,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下18骑,已经把闯王围住了,可是,还是把闯王放了,难道洪总督不懂“除恶务尽“道理吗?
再比如,努尔哈赤已经逐渐兴起,当年驻守辽东老将李成梁,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难道不懂“防患于未然”的道理吗?
整个帝国内斗,都是围绕银子:皇上要银子,太监搞银子,酷吏诈银子,武将骗银子,百姓捂银子,士绅藏银子。
明朝,不缺勇猛士兵,不缺运筹帷幄的文臣武将,但缺银子。
明帝国,就像一头大熊一样,一点一点失血而死,一点一点窒息而亡。
回顾历史,令人唏嘘感慨: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,就是嘉靖朝的倭寇。正是倭寇,引发了帝国财政危机,扭曲了统治集团认知,开启了自我腐败的循环。
哎,国家如人,银子啊,人间多少悲喜事,都是因它而起!
发布于:北京市亿腾证券-配资公司官网-我要配资-每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